母亲去世后,父亲与外祖母争夺孩子抚养权,法律规定与现实矛盾怎么权衡取舍,孩子的权益如何有效保障?日前,马鞍山中院民一庭法官秉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妥善化解一起抚养关系纠纷,用司法温度守护孩子健康成长。
案情回顾:
2019年,小云的父母离婚,约定当时3岁的小云由母亲丁某抚养。2022年,丁某因病去世,小云跟随丁某的母亲和弟弟,即外祖母、舅舅生活,在北方某小学上学。丁某去世后,小云的父亲程某多次沟通未果,于2023年提起诉讼,要求将小云交由自己抚养。
小云的外祖母、舅舅辩称,孩子一直由母亲丁某抚养,直至丁某去世,程某未支付过抚养费未履行抚养责任。丁某去世前留有遗嘱,小云由其舅舅抚养,且小云满月后,就随母亲丁某生活,没有和程某共同生活的基础,故请求法院驳回程某诉请。
法院审理:
一审法院认为,程某作为父亲,对小云具有法定的抚养权和监护权,遗嘱指定监护人一般是指在父母均死亡的情况下适用,程某作为小云的父亲仍健在,且没有证据证明有丧失监护、抚养能力或有不宜担任监护、抚养职责的情形,故判决小云交由程某抚养。
小云的外祖母、舅舅提起上诉,马鞍山中院民一庭法官接到案件后,仔细查阅案卷材料,通过电话、面对面沟通方式了解纠纷的来龙去脉。为实质性化解矛盾,合议庭多次召开会议对案情进行研讨,一同脑力激荡、集思广益,理清事实与当事人诉求,寻求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纠纷化解方式。考虑到这是一起抚养权纠纷案件,调解或许是保护孩子幼小心灵的最好方式,法官尝试从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保障孩子的合法权益出发,但最终因双方分歧太大未能调解成功。
直接抚养权归属的确定,其根本原则在于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实现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主审法官与年满7周岁的小云坐下来面对面“话家常”,了解她的成长经历和“与谁共同生活”的内心真实想法,让未成年人声音真正被听到,权益真正被保护。小云表示,其记忆中未与父亲一方共同生活过,且其现在生活的地方与父亲定居城市较远,饮食等生活习惯各方面差异较大,害怕生活与学习环境发生变化。随后,法官与小云舅舅、舅母进行详细地沟通,了解小云平时的学习生活情况,征询带小云共同生活的意愿,结合舅舅一方收入及学费、生活费方面的支出证明,弄清舅舅一方的帮扶能力。
马鞍山中院经审理认为,法院处理子女的抚养问题,应当从保障子女的合法权益出发,以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成长为原则,结合与未成年人的生活、情感联系的密切程度来确定。一审法院根据法律规定,认定程某对小云具有法定的抚养权和监护权,并无不当。但本案二审中,小云明确表示不愿意跟随程某生活,强烈要求随外祖母共同生活。同时,小云已经跟随外祖母生活多年,形成较为稳定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若骤然改变环境,对小云的身心健康将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故确定小云继续跟随外祖母生活。至于何时跟随程某共同生活,应当征求小云的意愿。小云的舅舅并非小云的抚养义务人,但出于亲情对小云的生活、学习进行照顾帮助,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法官说法:
本案中,法院认定程某对女儿小云具有法定的抚养权和监护权。民法典第二十七条规定,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下列有监护能力的人按顺序担任监护人:(一)祖父母、外祖父母;(二)兄、姐;(三)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但是须经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同意。《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四条规定,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
判决中认定,在征得小云同意前,小云继续随外祖母一起生活,若小云同意,可以到父亲身边共同生活。未成年人正处于人格形成和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心理状态往往十分脆弱和敏感。因此,在考虑孩子与哪一方共同生活时,应当综合平衡各种因素,耐心听取、分辨和判断未成年人的真实想法,应当充分考虑孩子的感情基础及情感需求及对稳定生活环境的依赖度,坚持情理法结合,最大限度的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